中文字幕日日更新,青草视频全部特写抽查,欧美激情一区二区在线,亚洲青青草人摸色

新聞中心

News

重金屬污染耕地如何種出安全作物

王振江博士展示兩株桑樹的區別,圖左為施用過調理劑的,主根更長。

盛夏時節,正值農作物生長旺季。在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高宅村鐵屎嶺村民小組一塊試驗田上,西紅柿、茄子、豆角、辣椒、黃瓜等農作物的樹枝和瓜藤上掛滿碩果,與周遭數百畝雜草叢生的農田形成鮮明對比。受土壤重金屬污染困擾,高宅村大片土地已被棄耕拋荒,其中的十幾畝農田被細分成約60平方米的小塊,成為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試驗基地”。

近年來,韶關市各級政府部門努力探索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有效措施。今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明確提出,2016年底前,在廣東韶關、湖南常德等6市啟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重點在土壤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力爭到2020年,先行區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多種修復方案和產品在試驗

董塘鎮地處大型鉛鋅礦成礦帶,土壤重金屬本底含量較高。該地區農田中有少量黃鐵礦或黃鐵鉛鋅礦裸露地表,在長期雨水的沖刷、氧化作用及歷史上不規范開采等因素的影響下,重金屬鉛、鋅、汞、鎘、砷容易溶出,從而導致農田重金屬本底含量偏高。

2012年,仁化縣將丹霞冶煉廠半徑1公里之內的近3500畝土地劃為轉產區域,其中董塘鎮有2900多畝,涉及周邊的麻塘、紅星、五一、高宅等村莊。目前,除了土壤修復試驗種植的農作物外,大部分農田已經荒蕪。“這里曾經是仁化的‘糧倉’啊!”當地一名工作人員感慨。

為了修復重金屬污染的耕地,當地政府租賃村民的農田,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治理試驗。“只要有好的技術或好的產品,通過申請,就有機會進來試驗,政府也想通過試驗檢驗,選擇土壤修復治理的方向。”韶關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桂勝告訴記者。

幾年來,各種土壤修復治理方案和產品在“試驗田”里練兵。當地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實踐成效來看,各方的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修復成效,如部分修復治理方案種出來的水稻,重金屬含量有效降低約30%。不過,從整體來看,修復治理效果還是不夠理想。

長期關注仁化土壤修復治理的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博士稱,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治理難度大,修復治理方案如果考慮不充分,有可能給土地造成二次污染。比如有當地村民反映,一些試驗田用了化學物質處理后,耕地連草都長不出來。不過,讓陳能場等諸多土壤研究人員頗感意外的是,去年加入試驗的一種名叫“健地豐”的土壤調理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下半年,生產該調理劑的公司“健地農業”在董塘鎮五一村一塊受到嚴重復合污染的耕地上進行晚稻大田試驗。根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當時的現場檢測,試驗田土壤的ph值均保持7.0以上。抽檢數十個稻谷樣品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的鎘含量僅為0.01-0.03mg/kg之間,約為國家糧食安全標準(0.2mg/kg)的1/10。

試驗田中長出多種安全作物

7月14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在“健地農業”的另一處“試驗基地”董塘鎮高宅村鐵屎嶺村看到:同是一片花生地,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基本沒有花生存活;撒了石灰的,長出少量花生;而使用了土壤調理劑的,花生的生長就很茂盛,和正常的一樣。這種差異在西紅柿、茄子、豆角、辣椒、黃瓜、莧菜、小白菜等試驗田上同樣明顯。

“我們選取的都是適合當地種植并結合農戶的種植偏好的農作物品種。”試驗單位負責人鐘治舜告訴記者,該試驗田共種植了18種農作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進入人類食物鏈的作物;還有一類是非食物鏈作物,如棉花、苧麻、桑樹等。非食物鏈作物主要是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而食物鏈作物除了觀察生長情況,還需要采樣化驗,看能否達到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

讓人欣喜的是,今年7月初,廣東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對試驗田所種植的黃瓜、西紅柿、甜瓜、茄子、辣椒、豇豆、莧菜、玉米、黃豆等9種農作物進行取樣檢測,結果顯示:除了茄子和莧菜鎘含量超標外,其余7類農作物都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調理劑的效果在非食物鏈的作物上也得到了體現。在桑葉種植區,記者看到,使用了土壤調理劑的桑樹明顯比沒有使用土壤調理劑的更高大、茂盛。該項目技術負責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王振江博士現場拔出了兩株桑樹進行對比。“沒使用過(調理劑)的桑樹都是短須根,扎不進去;使用過的主根很長,而且須根也更多。”他抖掉桑樹根上的泥土向記者展示。

“蠶對重金屬相當敏感,但拿這塊土地(使用了土壤調理劑)種出來的桑葉去養蠶是沒問題的,基本無毒害性。”王振江的研究團隊對桑葉養蠶的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他說,使用土壤調理劑的桑樹一畝的桑葉產量約3500公斤,養蠶有150公斤的繭產量,產值在4000元-5000元。而且,蠶的生長發育期、蠶紗、絲質、減蟲率等情況都符合標準,不過,繭質、產量與正常的相比,低5%-10%。

“固毒”的同時實現化肥減量

盡管土壤調理劑在試驗中取得較好效果,且成本低(2500元/噸),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這種修復治理模式,只是解決了糧食安全的問題,重金屬依然留在土壤中,土壤污染并未得到根治。對此,鐘治舜認為:“重金屬元素本來就是土壤天然的組成部分,取出來成本高、效率低,甚至還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

“有效性、長效性、安全性、經濟性是土壤調理劑用于土壤污染修復評價時的重要標準。”在陳能場看來,這種土壤調理劑一方面使土壤的鈣、鎂、硅等得到補充,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營養結構,也協助遏制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強了土壤顆粒的吸附性能,從而降低重金屬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還能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

記者在“試驗基地”看到,有三小塊試驗田都種有同品種的水稻。其中,第一塊土壤未做任何修復且采用常規施肥用量(每畝45kg復合肥、5kg尿素和5kg氯化鉀);第二塊采用了300kg/畝的調理劑使用量、80%常規施肥用量;第三塊是500kg/畝的調理劑使用量、60%常規施肥用量。

“一個劍葉青綠無斑點,一個劍葉發黃且有斑點。”陳能場在仔細查看了不同田塊的水稻生長情況后告訴記者,第二、第三塊田的水稻劍葉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能力,讓遲灌漿的稻谷得到持續灌漿;而第一塊田的水稻葉片顏色已經減弱變黃,并呈現出缺鉀的癥狀,斑點比較多。“雖然水稻的安全性還需要通過分析檢測來評估,但通過調理劑改善土壤環境并實現化肥減量,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時間:2018-8-29 15:03:27    瀏覽: 次

 

類別: 行業資訊
標簽: 作物,安全,何種,耕地
分享:
?